阴阳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结构
相生
相克
相乘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制约过度的异常状态。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是一致的,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引起相乘的原因有两方面:
- 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现太过,导致对”所胜”;的一行制约太过,从而破坏了两者之间正常的相克关系。如木旺则乘土,水盛则乘火等。
- 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现不及,引起”所不胜”;一行对它的制约过度,从而破坏了两者之间正常的相克关系。如土虚则木乘,水虚则土乘等。
相侮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反向制约欺侮的异常状态,故又叫”反侮”;。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是相反的,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引起相侮的原因也有两方面:
- 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现太过,便反向制约其”所不胜”;一行,导致两者之间的相克关系出现异常。如木旺则侮金,火盛则侮水等。
- 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现不及,反而受到其”所胜”;一行的反向制约,导致两者之间的相克关系出现异常。如金虚而受木侮,土虚则受水侮等。
另外,相生关系的异常叫做子母相及。其中母及子,是指母行异常可影响及子行,其次序与相生次序是一致的;而子及母,是指子行异常可影响及母行,其次序与相生次序是相反的。